原文: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9119375/
文章有点长,我摘了一些观点性的话在下面。社会在还未改变的时候,这些观点永远都带着先进性,不同时期阶段接受能力会有所不同吧。
从一开始的一周十件到了后来的一周一百件,有个班还破了一周做一千件好事的纪录,我记得校长将这个数目和对应的雷锋附体班的名称宣读出来的时候,全校一阵羡慕之声。
不知道该如何调和教科书和现实的关系,因为对他们来说,教科书不会骗他们的,现实也不会骗,就这样,他们出现了第一次的逻辑混乱。
薛涌所说的语文阅读实质一针见血:"在吸收信息的基础上如何有效地表述自己,通过写作和世界建立创造性的关系。"
学习的最理想状态:论辩、实践和思考。
上课能够听老师扯淡,实在也是一件幸运的事了。这的确是我们发散思维开阔视野的唯一机会,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享受别人的扯淡,而是自己扯出淡来让别人享受。可惜的是,有时候连享受别人扯淡的机会也是极少的。
通才教育本应是,比如说,有十种口味的雪糕,卖雪糕者在一旁介绍各种口味的诱人之处,并争取吃雪糕者能享受到各种口味,获得吃雪糕的乐趣,从而更大程度地了解雪糕。中国学校则断章取义地认为,必须尝遍十种雪糕才能算上是尝过雪糕的人。
热爱一种东西,必须有一种自己的主动权在内,如果本来是你热爱的东西,别人却抢过来给你规定好热爱的方式,然后再叫你去热爱,那就叫做逼婚。
一旦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适应生活,也就等于向无理取闹的生活低下了自己的头。
作为整个人类,如果要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就不能随便与生活妥协。
成长在于冲突,而不在于妥协。
有些学生居然骄傲地说:"我觉得我能适应社会,因为我还是看得惯那种很黑暗的事的,也不会感觉不舒服,所以工作起来应该没什么问题。"为自己与社会同臭而感到欢欣鼓舞,预感到自己事业有成。
一个真正的人,说白了,就是一个独立人格,有独立思维能力,有基本是非观,能够关怀,有感情的人。成为自己,就是拒绝别人代替自己去生活,而以自己的体验感受世界,也能获得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尊严。
书中薛涌写道,他常常这样对学生说:"人关怀什么,就决定了他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比那句"性格决定命运"要高明多了,后者几乎是废话,而前者则强调了人的品质和情怀。
上一代人后悔自己没有读好书,上大学是个奢望,于是不假思索地把下一代人往垃圾知识、垃圾教育里推,这一代人长大以后,也会有同样的悔恨。一种悔恨是,花 了那么多钱考大学、考证,结果连工作都找不到,上学太冤了。另一种悔恨是,意识到自己其实上学什么也没学到,反而浪费了大好青春,错过了真正的知识。让我 们看看他们会对下一代做什么,我想最有可能的一种是,为了省事,直接对下一代人说:"别读书了,读书一点用都没有。"
奥威尔功成身退,赫胥黎的时代终于到来。
2010年1月17日
奥威尔功成身退,赫胥黎的时代终于到来。
@2008 - * yaowu is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