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5日

创新求索录摘(1)

下面的这些文字摘自从创新求索录的第一章,创新思考篇。这的确是一本看让能让人热血的书,里面讲述了李所长20多年来的心路历程。

 

当我从这些文章和报告中选出一些重要的内容整理成册时,并没有一种怀旧的感觉,更没有为自己树碑立传的念头,而是有一种颇为沉重的心情和难言的困惑,因为十多年以前我感觉到的影向我国高技术发展的障碍至今仍阻碍我们前进。(p..)

 

创新之奥妙在"新",创新之艰难也在"新",世界上没有一条人人都可以前进的所谓"创新之路",创机关报需要持之以恒地求索。所谓求索就是一方面要百折不挠地实践与追求,另一方面要苦心积虑地思索,从挫折中吸取教训,思考创新之路要如何走。

 

搞计算机研究需要的聪明与研究物理,数学不一样,有大成就的计算机学者的本领主要是find problem, 不是find solution. (p3)

 

遗憾的是我国计算机教育的一个重大失识恰恰在于忽视算法教育。我国计算机软件课程的重要点在于教学生编程序。(p4)

 

中关村就是中关村,虽然冠以中国硅谷的美名,但仍不具备美国硅谷那种刺激高技术发展的文化与环境。(p8)

 

"成果转化"这个词是中国特色,国外开发产品一般先从市场调研,Marketing分析入手,分析之后再做,做出来的成果不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但至少不是个转化的问题,而是市场有这个需求。(p9)

 

成小事主要靠业务本领,成大事主要靠德行和综合素质。一个人的素质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上容易被人看到的学历和专业知识只是一小部分,而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是责任感,价值观,毅力,协作能力等。(p16)

 

硅谷的本质是和种文化,是鼓励创新和"失败是福"的文化。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试图"克隆"硅谷,但成功的不多,原因是没有建立起类似硅谷的文化。(p22)

 

西方人往往是通过交流协作把个人的手艺变成一门学问,而中国学者常常把学问变成一门手艺,怕别人知道自己的成果。(p23)

 

一个大学生,当人离开学校的进候,他带走的应该是一堆问号,而不是他的那点知识。(p36)

 

过去计算机是很多人用一台计算机,到了PC的时候,就是一个人一台机器;到了ubiquitous computing 的时候,一个人有很多很多台计算机,搞不清楚多少台计算机在你身边,你碰到的这个花也是,碰到的那棵草也是,到处都是计算机。。。(p42)

http://en.wikipedia.org/wiki/Ubiquitous_computing

 

我们只要控制这个产业的某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在我们手里,我们就有主动权。(p50)

 

我们申请的许多零零散散的专利,没有形成自我保护的专利群,别人很容易绕过。(p61)

 

有些人戏称SCIstupid chinese idea,这是一笑话或者是在发牢骚。我觉得论文应该是by product(副产品),不要只是为了发表论文而做研究,要重视研究的真正价值,也就是real stuff(真东西),真正对社会有影响。MIT的学生在读博士时,导师觉得他的够格就可以了,有没有SCI文章无所谓。(p73)

 

2006223-24日,在由中国信息协会,中国信息界杂志社举办的"首届中国信息学术大会"上,李国杰以全票获得"中国信息化学术大奖"最高奖。他站在领奖台上说:"得到这个大奖非常意外,也很惭愧。我一直是做实际工作的,没有时间写一些理论性文章性别是大部头著作,平常跟信息协会联系也不多,我觉得我不太有资格拿这个奖"。。。。(p74)

 

我从科学院每年给计算所的2000万元创新经费中拿出1000万做龙芯1号,将全部家当的一半压在一个没做过CPU的年轻人身上(胡伟武)。(p75)

 

中国最大的资源是人力资源。(p87)

 

世界上只有一件最宝贵而不可能储藏的东西,那就是机遇。(p91)

 

技术创新看起业是技术上的竞争,但决定胜负的是文化和人才素质的较量。(p91)

 

人才是被逼出来的。曙光一号的研制者几乎都没有造过计算机;龙芯CPU的研制者都没有研制过芯片。(p92)

 

(待续)

> <

@2008 - * yaowu is here.